0898-08980898
本文摘要:一个城市奋斗的缩影一个城市名片的孵化接天莲叶无穷碧东北唯一城市湿地公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个城市奋斗的缩影一个城市名片的孵化接天莲叶无穷碧东北唯一城市湿地公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著名文人杨万里对杭州西湖美景的描写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可你知道吗?在咱们东北也有一处不亚于西湖的美景,每年7月中旬,翠绿的莲叶随波飘动,娇媚的荷花绚烂至极。这里就是东北唯一一座城市湿地公园——辽宁铁岭莲花湿地景区。
7月2日,55岁的宋立志像往日一样,在铁岭莲花湿地景区湖面上划着小船清理浮萍。已经在湿地工作十余年的他,每天早八晚五地进行环保作业,看着湿地的环境一天天变好,他心里十分踏实。“这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要身体还允许,让我再干20年都行!”2006年以前,宋立志还是一个在湖边种地的庄稼汉。而更早的时候,这里的湖水污染严重,农户家养的鸭鹅都不愿意下水。
宜人美景一度遭遇污染“最早,这个村落只有五户人家——陈、刘、李、宋、董。村落周围有湖水,所以起名‘五家湖’,现在改成了‘五角湖’。”宋立志从小生活在湿地附近的五角湖村,55年来,他就没离开过这块土地。
“掏鸟蛋、采河蚌、下网抓鱼……小的时候,这些事儿都没少干。”谈起身边这处天然水域,宋立志如数家珍。这里是三河交汇的平原沼泽地带,水资源丰沛,以产水稻闻名。
但因为地势低洼,难免出现涝情。为解决这个问题,上世纪70年代,当地修建了一处水库,水库包括了五角湖村西南侧的湖泊。“当时鱼多得肉眼都能看见,村里有几户人家以打渔为生。
”宋立志回忆着当年的情景,嘴角带着笑。“那时候的夏天,人在水里都可以睁开眼睛。每年夏天,周围村落甚至城里人都来这儿下水库、采河蚌。”“河蚌都是野生的。
站在齐胸深的水库里,脚在水底下碰到河蚌,然后一个猛子扎下去,把河蚌捞出来。”老宋说,大家采完河蚌,回家收拾干净,用辣椒一炒。“那滋味,绝了!”湖里除了河蚌,还有不少野鸭。
“小时候家里有猎枪,父亲有时候会打几只野鸭。那时候能吃到野味,就和过年一样。”可是,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的湖水一度不再清澈,飞鸟和鱼也逐渐减少。“当时,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都排到了这里,清澈的湖水渐渐变成乳白色,后来又变成黑红色。
”宋立志说,当时,这里一到夏天就气味熏人,大家都不愿意接近。“就连自家养的鸭鹅都不愿意下水,何况野生动物。
”到了90年代,湖水的污染程度愈发严重,附近的野生动物几乎绝迹,周边居民的饮用水源也受到了污染。“喝的水被污染,是当时大家最大的烦心事。
原有的井水都不能喝了,只能再花钱打深水井。”绿水青山重现野生动物回归2006年开始,莲花湿地恢复了生态建设,老宋也到湿地搞起了绿化工作。“简单说就是种植树木和水生植物,反正是有啥活我就干啥活。”每天工作起早贪黑,但宋立志依然很乐和。
“看着湖水一天比一天清澈,风景一天比一天美,谁都得乐和。”和宋立志同样乐和的还有铁岭市的市民,2006年恢复湿地建设开始,这里最明显的变化是水清澈了,鸟又回来了。“有一次,我正在湿地里打捞浮萍,抬眼看到湿地东南角一片水域里有12只天鹅,4只大的,8只小的,大的白色,小的灰色。”宋立志说,“以前湿地没受到污染的时候,也不常见到天鹅,这一下来了12只,可把我乐坏了。
”“随着环境一天天变好,天鹅、大雁等迁徙鸟类纷纷在这儿聚集,野鸭、野鸡等就更多了。我们这有一道闸,放水的时候鱼蹦起老高,有的鱼都能冲过去,就跟‘鲤鱼跃龙门’一样,那叫一个壮观。
”谈起湿地的变化,宋立志兴奋不已。为了保护优美的湿地,宋立志和附近村民们都不遗余力。
“有一天晚上,突然狂风暴雨来袭,我一下想起白天刚栽的小树苗,连忙叫起媳妇回去。”宋立志说,尽管当时已是晚上8点多,他还是和媳妇一起赶回距家两公里的景区。两人顶着暴雨把大风吹到的树苗扶了起来,一棵棵重新加固。
“当时回去救树苗的不止我们俩,还有不少村民,场面老壮观了!”如今,宋立志已经在湿地工作了十余年,每天早八晚五地进行环保作业。“我过得很充实,看到这里的环境一天天变好,心里踏实。
这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要身体还能允许,我再干20年都行!”讲解员与湿地情结环境一天天恢复,湿地美景重现,这里成了城市湿地公园。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这里又有了专业的讲解员。吕姝静就是莲花湿地的首席讲解员,对于景区内的各个景点,她再熟悉不过了。7月2日一早,吕姝静来到湿地景区办公室,翻开讲解词又看了几遍。
一会儿,她就要接待一个外地旅游团。读大学时,吕姝静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做讲解员。今年26岁的她于2014年从大连海洋大学毕业,学的是动画设计专业。刚到莲花湿地工作时,她的心里十分兴奋。
“能在风景区上班,每天看着优美的景色,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可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吕姝静有些茫然——难道只要普通话说得标准,每天对着游客背讲解词就是合格的讲解员吗?慢慢地,吕姝静有了自己的想法。
她觉得,自己在讲解时应该要告诉游客莲花湿地的前世今生,让大家爱上这里。同时还要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并让这种意识传播开来。作为90后,吕姝静深知自己知识储备和经验上的不足。
“当时,我对铁岭历史不算太了解。只能通过恶补的方式‘充电’,那段时间,我四处收集关于铁岭的书籍,只要有关铁岭的知识,我都要消化吸收。”吕姝静说,自己当时阅读的各种典籍中,包括了《铁岭县志》《铁岭年鉴》《辽北文化丛书》等等。“举例说,铁岭古代八大景之一的‘鸳湖泛月’就在莲花湿地当中。
而在我给游客讲解时,另外七大景观,比如‘龙首千秋’‘柴河晚渡’‘红崖积雪’等也会脱口而出,让游客对铁岭有更深刻的印象。”吕姝静说。“铁岭莲花湿地是辽河、柴河、凡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的温带泛洪平原沼泽湿地。辽河分东西辽河,东辽河源于吉林省辽源市,是从山洞中流出;西辽河来源于两支河流,分别是河北流入内蒙古自治区的老哈河和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白岔山的西拉木伦河。
东西辽河在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汇合,这就是我们说的辽河了。”面对游客,吕姝静娓娓道来。
除此之外,一些有关本地的历史和传说也会被吕姝静纳入讲解。比如,湿地附近有一个村落叫“康熙楼”。据《铁岭县志》记载,清代康熙皇帝东巡谒祖时曾两次途经铁岭,并在铁岭留诗“雨馀塞草自绿,日出山花更红;辙迹神州近远,骥鸣广陌西东”。民间传说增加了此地的趣味,而真实情况是,“康熙楼”是明代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原本的名字叫“康显楼”,“康熙楼”则是从此名字演化而来。
吕姝静知性并带有趣味的讲解得到了游客们的认可,正是这种对湿地的热爱和工作的热情,让她在工作第二年就获得了铁岭市讲解员大赛的金奖。“湿地工作对我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大学的专业,所以我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吕姝静说,来自同事和游客的认可让她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讲解员是景区的精神,我不仅要把本职工作做好,还要把我对湿地的爱和这里的环保经验传播给各地的游客。”吕姝静说。多个旅游项目共建展现莲花风貌2006年,莲花湿地开始分两期进行生态恢复建设,2011年竣工。
2013年开始实施旅游开发建设,在原生态恢复基础上建设景观、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实施湿地三期工程建设。目前,三期主河道已经通航。通过对莲花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使莲花湿地水域面积增大,常年蓄水量达到1000多万立方米。
景区内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湿地68公顷,老城区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水经过莲花湿地的深度净化后,实现了老城区污水厂向辽河零排放。莲花湿地景区内生物非常丰富,同时还是我国重要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驿站”,处于东北亚至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每年大约有68种约800万只鸟类迁徙,也是丹顶鹤等一些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潜在停歇地。莲花湿地景区的建设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鸟类之间的和谐共生。莲花湿地景区也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研究基地和科普教育、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
记者手记绿水青山重现笑迎八方来客铁岭莲花湿地既是铁岭的旅游名片,又是辽宁的旅游精品。这里的核心面积10.4平方公里,位于新老城区之间,是铁岭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这里现有237种植物和2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9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过去5年,莲花湿地从开放的城市湿地公园转型为国家AAAA级景区。
这一转型成为辽宁省新兴旅游内容,填补了我国大型自然公园建设中以温带洪泛沼泽湿地为主题的生态型湿地空白。莲花湿地景区建设为铁岭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水城”、湿地上的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铁岭也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署宜居城市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湿地保护中来,铁岭市投资1.1亿元建设了辽河博物馆。
这里是传播湿地文化的重要场所,也为北方湿地科学管理和保护恢复提供了实践经验。2013年开始,莲花湿地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铁岭荷花文化旅游节”,期间还举办了第28届全国荷花展和2届全国荷花品种展。
在莲花湿地景区建设过程中,通过水体景观恢复促进了湖水循环,改善了湿地生物存在环境,保护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保持了湿地系统的自然性和持续性,使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协调。(记者赵天乙)。
本文来源:半岛·体育(BOB)-www.shunzhihong.com